乌岩坑村位于嵊州市贵门乡东南,距嵊州市区四十五公里。东邻新昌县,南接东阳市,西北连长乐镇,东北靠甘霖镇。地理位置险要,交通便捷。一九四九年成立乌岩坑农会,隶属雅安乡。一九五六年组织成立乌岩坑高级社,属新山乡。一九六一年成立新山人民公社乌岩坑大队,属新山管理区管辖。
一九八三年区域调整后又属新山乡管理。一九九二年合并到贵门乡。二零零七年经过调整行政村改革,合并划入雅安村,属贵门乡管辖。现有人口二百八十人,一百零二户,拥有山林面积三千八百亩,茶园一百六十七亩。以产茶为主,兼营粮、林、牧。
改革开放前,全村分四个生产队,曾有人口三百七十五人,住户一百三十七户,农户集居由外乌岩坑、里乌岩坑、高小坞、槐花岭脚四个小村,多段零点散组成。虽是个山区小村,但有张、周、商、应、吕、陈、吴、屠、仰、马、邢等十一个姓氏,其中商姓比例位于第三,大约六十五人左右。
一、 源流分布:
据《继锦商氏宗》载:倚公第十世孙文源,居四十都乌岩坑。为乌岩坑始迁祖。距今约六百年历史,繁衍至今三十二代,枝繁叶茂,人才辈出。目前岩坑派商氏子孙分布于全国各地:有新疆乌鲁木齐市,重庆市,天津市,广州市,杭州市,温州市,宁波市,衢州市,永康市,岱山县,新昌县大市聚村,嵊州市区、长乐镇石佛桥村,寨岭头村,长乐二村,长乐五村等。
大致迁徙情况如下:
第廿五世孙聚粮公从乌岩坑迁居长乐镇寨村。
第廿七世孙海棠公从寨岭头村迁居新昌县大市聚村。
第廿八世孙德老公从乌岩坑迁居长乐镇二村。
第廿八世孙祥荣、祥海公从乌岩坑迁居长乐镇五村。
二、 村名由来:
从前此地森林茂密,山高坞深,石壁陡峭,岩石呈乌深色,且村又依小坑,故称乌岩坑。我们的先祖,原先居住在大山深处,以垦荒,烧炭,野外种植为主,常年与野兽为伴,房屋立居于零星的半山腰。有一天,砍树伐竹来到一处能结红果的大荆棘的地方,只见此地常闻有鸡啼之声,阳光充沛,是个吉祥之地,于是落脚生根建宅立业,繁育子孙。
三、 发展创业:
商氏的立业建居凭着独有的勤劳和智慧,抢下了先机,在主村块区,上中下三大台门外加下菜园区块为大主姓。解放初期,为抗击山水灾害,在乡邻能工巧匠的帮助下,建造长四百米的土石防洪大堤,大大改变了居家安业的环境。
从前山区农民依山靠山,种植茶叶,散养家禽,靠救济粮过着艰苦的生活,改革开放后,在党的惠民政策的关怀扶持下,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六年历时四年奋斗,打通了连接苍贵线长四公里的农村机耕路。二零零六年,道路加宽硬化,长达五公里的水泥路直通村庄门前,极大的方便了山区人民的出行安全。
一九九八年,完成了自来水的改造工程,村民用上了清洁、卫生的自来水。一九九八年底被嵊州市政府评为『市级农业特色村』。二零零五年,架设了通讯网络宽带,移动通讯网络覆盖了深山岭,方便了与外界交流、沟通。二零一零年,三相供电增容改线,及时地解决了山区茶农、养殖业户用电紧张的困难。
二零年,村庄内道路亮化,村内环境大大改善,村庄变得整洁美丽。二零二零年,投二十万元建成了村家宴文化中心。村民在这里下棋,聚会,业余生活多姿多彩,其乐融融。
现在的山村,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殖业和茶叶的发展,劳务输出,大大造就了山区人民走向了城镇就业,安家。我们始终坚信,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,乌岩坑村会过得越来越好,越来越美!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